2011/04/22, 22:50
《倩女幽魂》(新版)中,千年树妖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吞下燕赤霞,结果反被燕赤霞所制,人妖同归于尽。
如果树妖修行之余读一下《西游记》,就知道随便吃人,尤其是有道行的人,后果会多么严重。某人曰过,“文化是第一法力!”
另外,宁采臣其实也是道行很深之人,被小倩吸了元气,还能共赴巫山,依然神采奕奕。更诡异的是,村民喝了毒水都中了毒,唯有宁采臣一点事都没有。从古至今,百毒不侵的只有“官二代、将门之后、名师门徒、强拆龙宫、暴力截访、平民愤后高调复出”的……哪吒。难道,宁采臣是哪吒化身?
—————–
刘版小倩很纯,王版有风情。但是在糟糕的剧本之下,刘版的表演撑不起戏,不如王版多样的表现方式。
宁采臣就不做比较了,有损对张国荣的怀念。
不知什么时候起,大陆电影很喜欢写实,不分剧情、风格,总是一色的脏兮兮的灰头土脸,怎么也多弄点颜色出来,神幻一下。
喜感是原版《倩》的特色之一,新版剧本上没什么特色,只能靠张大千的关门弟子的个人表演,大陆的喜剧富得只剩下葛优和姜文了。
不过在科技一日千里的大好形势下,新版的音效远非原版可比,我好几次都被吓了一跳,惊悚效果堪称整部戏第一。
新版剧本还是有所创新,一个萌狐女破了两个童子功……相较之下,还是燕赤霞和小倩的情看起来更真。
作为大陆特色,剧本中总能冒出几句名言警句,“对不起,让你想起了我”,就很有《与妻书》中“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的感伤。
2010/11/09, 21:15
这是一部草根电影,一部没有任何知名人物的电影,一部我们可以找到自己投影的电影,一部让我们不由回顾/回忆过往几十年经历和心路的电影 — 筷子组合的《老男孩》。
人少时总有各种梦想,几十年后回首,不禁唏嘘。《老男孩》的主题歌最能表达这一感觉。
———————————————
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呐
到底我该如何表达
她会接受我吗
也许永远都不会跟他说出那句话
注定我要浪迹天涯
怎么能有牵挂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是不是应该放弃
花开花落又是雨季
春天啊你在哪里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看那漫天飘零的花朵
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
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
转眼过去多年时间多少离合悲欢
曾经志在四方少年羡慕南飞的燕
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
未来在哪里平凡啊谁给我答案
那时陪伴我的人啊你们如今在何方
我曾经爱过的人啊现在是什么模样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
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抬头仰望着满天星河
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
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
改变了我们模样
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
我有过梦想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看那满天飘零的花朵
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
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它曾经来过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
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抬头仰望着满天星河
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
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
如果有明天祝福你亲爱的
2010/09/11, 00:26
1)Cobb劫持了Fisher后,为什么要进入第三层梦境?仅仅是因为梦够深,植入的影响才更深刻?
2)Cobb告诉Fisher他们在梦境中,本意是让Fisher放弃抵抗,以使Fisher梦境中的防御者不再追杀他们,但是从结果来看,并没有什么变化啊。
3)为什么Fisher梦境的防卫者攻击的时候没有避开Fisher?按道理,这些防卫者应该会由于下意识的影响避开梦境主人。
4)梦境越深,盗梦者对行动的控制越困难,不过Fisher他们在第三层梦境中依然行动自如,看不出有什么差别。齐藤在影片开头,梦境第二层都能有极强的防范意识,说明他受过很好的训练。但是Fisher的水平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他又是如何达到的呢?
5)为什么Fisher在第三层已经死亡,但是从更深的一层回来的时候伤就完全好了?
6)Hawky :Cobb找到Fisher的地方究竟是第四层梦境还是limo区?
Sissi: Cobb告诉了Ariadne,他们所在的城市都是Cobb和梅尔设计的建筑,所以应该是limo区。(sissi:我说的是第四层啦。这个地方之前Ariadne在Cobb的梦中见过。如果是limo,死后直接就回现实了)
Hawky:是啊,那里看起来不像Fisher的梦境,连防卫者都没有。
Sissi:他们之前就说了,limo区什么都没有,只有前人的意识碎片。
Hawky:但是Cobb、Ariadne和Fisher通过造梦机器进入下一层,Ariadne和Fisher又是用失重的方式回到第三层梦境,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下层梦境啊,为什么前面大家这么惊恐?
7)Hawky:如果Cobb和Ariadne是在Limo区找到Fisher,那是谁的Limo?如果是Fisher的,为什么会出现Cobb和梅尔设计的建筑? Continue reading ‘《盗梦空间》之惑’ »
2010/07/27, 14:43
我喜欢《绿区》,原因之一是其纪实性的拍摄手法,现场感十分强,整个剪辑相当流畅。这方面的技术性评价报纸和网络上都有很多,不一一赘述。《谍影重重》和《拆弹部队》都是类似的表现方式,但是《绿区》更纯熟一些。
原因之二是剧中人物对待伊拉克前途的态度。
1)国防部的本.庞德斯通坚持解散伊拉克旧军队,彻底重建伊拉克政府和军队,当然是用亲美的人士。这方面,美国有过教训,日本二战后的政府里保留了大量的旧军人和旧政府官僚,导致日本一直不能彻底反省战争罪行。所以虽然本在该片中是个反派,但也不能说这个决定就是错误的。
2)CIA的中东问题专家马丁·布朗以及主角–美军队长罗伊·米勒则认为一定要依靠伊拉克复兴党的将军来保证伊拉克的统一和完整,保障社会次序,不能全部解散伊拉克旧军队体系。
3)复兴党将军-阿尔拉维(梅花J)也持有类似的观点:“现在外面处于无政府状态,伊拉克暴力活动不断升级,美国人却一直想制造民主,最终他们会意识到需要我们,到那时,他们会提出交换条件,我们将为祖国的未来与他们达成协议。”
现实中伊拉克也是如此,前段时间曾有人反思伊拉克混乱的现状,也认为解散伊拉克旧军队是一个败笔。49年党接管政权的时候,也曾经保留了大量的原国民政府事务人员以及旧警察等。日本二战后没有限于混乱,也与美国的妥协有一定关系。
这么说起来好像都有道理。但是上述人物中似乎缺了谁,对了,就是伊拉克人民。剧中有一个代表–Freddy,一个在两伊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的普通伊拉克人,他在射杀阿尔拉维后对米勒说:“It’s not for you to decide what happens here(这里的事情不是你能决定的)”。他拒绝了被代表,尽管米勒是剧中的正派人物。
2009/12/20, 23:57
去看《十月围城》基本是因为同期其它电影都不对我们的胃口,而《十月围城》从宣传上看起来比较平和,没有什么我们不喜欢的因素,而且打斗片段怎么也可以值回票价。不过观影的过程使我们有了不同的认识。在谢霆锋、甄子丹、黎明都人被杀的时候,我居然听到了Sissi的抽泣。
Continue reading ‘《十月围城》’ »
2009/11/27, 16:25
能让我在观看后半个月还在一直地想,一直要弄明白,一直会回忆起某些片段的电影,近两年很少很少。可是《Time Traveler's Wife》算一个,何况我还是飞机靠背后小小的LCD屏幕上,在飞了10多个小时之后,睡眼惺忪地将他看完的。
然后,我就一直想一直想,人的一生究竟是不是早已注定?我爱你,是因为我发自内心的爱你,若是因为你的参与和指引才导致我的选择,那这算是我自己的人生么?他才第一次见到我,对我一无所知,他确是我从5岁到20岁一直的期盼,而我的日记,全是他留下的时间碎片,我需要刻意去告诉他走一条我知道的路,还是顺其自然呢?… …你以成年人的模样遇到你年轻时的母亲,你会对他说什么呢?当她告诉你:“我也有个儿子,和你一样的名字”… …
电影看得不过瘾,于是从当当上买了书回来啃。至今为止看得最慢的一本小说。不停的看,不停的想,企图理清那些情绪和逻辑。
如果你能穿越时间,你想做什么? 书还没有看看完,但是我的回答也答非所问:我才不喜欢什么鬼穿越,我只要珍惜现在。
2009/10/01, 16:14
从电影中最大的感触是,中国电影人对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拍摄手法学得七七八八了,场景虽然很多,但是切割穿插得挺流畅。不过,该电影也就这些优点了。
不过上述优点也就是对我而言,因为我对这些历史比较熟悉,中学历史课学得认真,加上之前认真阅读了杂志的相关历史专题,所以每个场景不用多说我就知道是那些人、怎么回事。镜头不断切换也没有影响我对故事的理解。但是对于不熟悉历史的大部分人而言,例如Sissi,这么多人物都不容易认清楚,更不用说这么多跨年跨地域的事件一个接一个,更不知道如何串联它们了。所以对于他们而言,影片没有故事感,看着头晕,更无法理解那些人为什么做那些事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多少人知道张澜,知道他在解放前的地位,他在建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什么毛泽东一定要请他到场才能开政治协商会议?仅仅是因为他们在重庆有过会谈吗?对这些历史知识的缺乏,一方面固然是大陆历史教学中的选择倾向,但影片自身也未真正重视这部分历史,仅仅将其作为中共夺取政权的一个陪衬而已。影片以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会主轴,将一些历史事件简单得串起来,故而缺乏故事感,于是试图以事件切换来达成镜头感,结果更加妨碍了观众对故事的理解。
从演员来说,扮演蒋中正(中正才是蒋的大名,介石只是蒋的字)的孙国立收放自如,用眼神和表情就表现出内心世界的变幻,可称为老戏骨,他也是片子里表现最好的演员。
演毛泽东的唐国强十多年如一日,演技十分“稳定”,不论演毛泽东、皇帝、地下党,把服装、场景一换,基本看不出什么区别,知放而不知收,对比历史上毛泽东的一些影像,其神差别很大。
很多人说陈坤演的蒋经国很不错,但除去他出镜比较多这个优势,其表演本身其实挺单薄的,表情单一,固然也仅仅表现出了他的压抑,枉费了这么多镜头。其单薄还体现在,蒋经国经历坎坷,而且去上海之前历任国民党中高级领导,但从陈坤身上怎么也看不出“领导”的威严,总感觉压不住场子,这可能与陈坤的阅历不足有关。
与陈坤有一场对手戏的佟大为扮演的孔令侃则令我鸡皮疙瘩都树起来了。我十分反感在电影、电视里面不分年代、地域、身份乱说现代北京腔。除了“痞子”,这种北京腔无法让我有其它感觉。如果是王朔的反映北京痞子的电影也就罢了,孔令侃是北京人吗?还是在北京上的学?而从表现来看,骄横有很多种,佟大为表演出来的这种,接近泼皮那种,而不是官宦大富人家的二世祖。
佟陈二人表演上的单薄可能与他们的阅历不足有关。反观阅历丰富的陈凯歌、冯小刚扮演的冯玉祥和杜月笙,那种威严、架势和气场,让我叹息,他们二位不当演员真是太可惜了。尤其是陈凯歌,不怒自威,他的气场是从身体里自然散发出来的,绝不是靠端个架子端出来的,或者使劲瞪眼珠子瞪出来的。即使身着布衣,旁人也能一眼看出其身份和地位的不一般。
同为年轻演员的刘烨,扮演一个普通的红军老战士,他在西苑机场阅兵时的嘶吼,那种诚挚中的悲伤,着实让人感动了一把。
还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演员却让我有些不解–王学圻,他扮演李宗仁。李宗仁是广西人,王学圻为什么不老老实实的用普通话演绎,而时不时要加入一些唱京戏的腔调,难道无法用其他方法表现李宗仁的狡猾,抑或还没有从“十三燕”从脱身出来?
影片中让我最大跌眼镜的是宋庆龄的扮演者许晴。年龄的差异也就罢了,但是从许的身上除了看到一点大家闺秀的气质外,豪无“国母”风范,也看不出她游历外国和在革命的血雨中闯荡的风霜。即使花了时间学到奇怪的举手、鼓掌的姿势,表情和架子上也想端起来,但骨子里,更像琼瑶奶奶的女主角。
作为建国时刻的重要人物 – 中共五大书记,可能受限于特型演员的表演能力,或者拍摄者的历史观,只有毛一个人比较突出,任弼时和刘少奇基本没有什么台词。作为表现领导普通人一面的五人畅饮庆祝胜利的一幕戏,是本片相对而言的一个亮点,包括他们喝得邋遢的衣服,毛的醉中带笑。但是场景动作设计还是欠缺,高潮部分就是周恩来抱一抱这个,抱一抱那个,动作和镜头都缺乏变化,场景比较生硬,无法将观众的情绪推得更高。
2009/09/20, 22:58
人性是当下时髦的话题,中国但凡有些追求的导演,都会以展现、剖析人性为己任,我也乐于观看此类影片,颇有些那些MM追新追潮的味道。
殊不知,对人的解剖一向都是血淋淋的。尽管人类已进化万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建立了完整、高尚的道德体系,就好似一个原始人穿着一套华丽的衣服,直立而文明地行走。但在战争等最恶劣环境下,人类华丽的衣服总是被剥得干干净净,露出原始、自私、野蛮的一面。《斗牛》就是用战争、饥饿、死亡,剥掉了最后的衣缕,赤裸裸地展现了这些“人性”和本能,让我在100分钟内充满了痛恨和厌恶。尤其是那几个难民,在奶牛用奶和血喂饱了他们之后,居然还想杀牛吃肉,虽然人命关天,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但我仍然看到了四个字—忘恩负义。此等劣根性其实一直藏在我们的体内,也是鲁迅梦想以笔医治的国人顽症之一。虽然身边时常会听到类似的故事,但将故事以画面呈现在眼前,还是让我十分的不适应。
不过让我最先恼火的是那头荷兰花奶牛,在日军进村的紧急当口,它居然大声叫唤,引来日军。它不是很有灵性吗?我几乎将它当成了半个人类,所以当牛二痛骂它是“卖国牛”时,我也感到畅快淋漓。
故事中唯一的温情应该是牛二对九儿的思念。不过牛二的行为举止,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让我心生共鸣,也许黄渤演得过于真实,缺少了一点艺术的修饰。导演一些过于技巧化的镜头强化了负面情绪效果。
导演用了很多插叙、倒序的镜头,甚至可能是做梦,让人一时无法让故事连贯起来。不知道是不是《疯狂的石头》之后,倒序、多线索叙事成为了一种时髦,但在《斗牛》里面,这种方法让一个本可以更朴实、更赤裸的故事多了些不相匹配的花音。
《Matrix》里的那个叛徒,不愿面对真实世界的艰难,宁愿享受电脑世界里虚拟的快感。我对他也有了些理解。
2009/07/26, 22:31
以前看过尼古拉斯•凯奇演的《NEXT》,很有些哲学的味道,于是又买回一张尼古拉斯的影碟–《KNOWING(末日预言)》,同样是预知未来的故事。不过比较失策的是,我和Sissi是在半夜看的。看完,Sissi就被吓得睡不着觉了。
如果说看完《NEXT》,我对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还有那么一点点兴趣的话,当然仅用于预测股市走向或者彩票结果,看完《末日预言》,我对于“预言”完全是恐惧的抗拒。
人们自古对先知的能力如此趋之若鹜,无非是冀望趋吉避凶,就像我只对预测股市或彩票结果感兴趣。但如果所知道的事情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种能力就只能让人崩溃。
尼古拉斯扮演的教授,无意中得到了一张写满数字的纸。那些数字是灾难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死亡人数。这是一张生死天书,比起我所渴望的预知股市、彩票的能力不知高级多少。但是即使尼古拉斯知道了时间、精确的地点甚至即将死亡的人数,他依然无法阻止飞机坠毁、地铁出轨,以及—-地球的毁灭。这种无力感足以摧毁绝大多数人的神经,于是黛安娜(片中后来和尼古拉斯一起查找真相的女子)崩溃了,那种我很讨厌的神经质式的崩溃,虽然我不知道如果换成是我,我是否可以崩溃得更优雅或更man一些。
有影评说影片结尾的宗教感过于强烈了,有损前面的哲理和反思。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说最后尼古拉斯驾车回城的那段。那一段拍得很优美、很有哲理。尼古拉斯开着皮卡,在慢镜头中慢慢地穿过拥挤混乱的人群,人群抢劫、逃命,每张被广角镜头捕捉到的脸都那么凸出,充满恐惧的力量。尼古拉斯的皮卡没有被人阻碍,甚至触碰,就好像一个幽灵游离于场景之外,缓慢而庄严地巡游着。大盛的阳光将所有人和物渲染成了金黄色,若不是混乱的人群,还以为是表现某种新好事物的开始。
或者他说的结尾还包括前面一节,尼古拉斯的儿子和黛安娜的女儿被外星人带走登上飞船。外星人的飞船设计得像浑动仪,从天空缓缓降落,颇有天神从天而降的感觉。我看到它的第一感觉—诺亚方舟。如果算上这节,那么所谓的宗教感基本贯穿全片。化身为一袭黑衣、金发、北欧面孔的使者的外星人,有点像《侠客行》的赏善罚恶使者,本领高强,不苟言笑。这些使者无法被摆脱,不断地“骚扰”孩子,给他们关于灾难和末日的指示。这些使者可以让孩子听到、看到异象,按照《圣经》或《可兰经》的说法,他们就是先知,是神的使者。所以说当这些外星人使者出现时,宗教就开始贯穿影片。
还有影片的开头,通过太空看尼古拉斯家乡50年的变化,以及从太空逐渐拉近只到尼古拉斯家的院子,似乎暗示地球一直被天外的某物监视着。
有人可能觉得突出宗教有损于该片的哲理性。可宗教本身就是哲学和社会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面对即使以最先进的科技都无法阻挡的灾难时,人能做的只是在宗教的树荫下寻求心灵的安宁。
在各类宗教中,固然有许多后人加入的糟粕,但其最朴素的话题多半是我从哪里来,我应往哪里去。科学或者说科学教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进展甚微。在当下的科学(教)的眼里,万物就是“物”,都是可以解剖可以单独分析的而且应当解剖和应当单独分析的。而在我所理解的朴素的宗教观里,万物皆有“灵”,对一物的解释,当以其他为参照。
影片的最后,被召唤和带走的人类儿童被安置在了另外一个星球,开始了新纪元。这一结尾某种意义上暗示了地球人类的起源也有可能是外星人安置的结果,如此一来,人类起源、物种进化都被外星人的安排所取代,外星人成为了人类的上帝。嗯,这点有点让我不舒服。因为人类就像大熊猫或者流浪猫狗一样,被更高级的生物拯救和掌握了命运。
很多人都渴望预知未来和自己的命运,不过现在想来,大家渴望的其实不是“知道”,而是控制,期望预知命运后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改变命运。所以预知是第一步。不过命运既然已经被预知了,如果它能被改变,那它就不是真实的未来,所以在被预知的那一刻起,命运可能就发生了改变。所以像我这么不贪的人,只期望预知股票和彩票信息,我从没想过去改变它。如果命运不能被改变,就像《末日预言》里看到的,知道又有什么意义呢?黛安娜的母亲(也就是那纸天书的写作者)因为预知了所有的灾难,一生都在痛苦中挣扎。黛安娜因为从小就知道自己死亡的日子,也一直无法安宁。故而有所知,有所不知。不论人生是随机的还是被决定的,未知总是让生活充满各种体验,惊喜或悲伤。这是人存在的价值。
不过每个人还是可以准确地预言一件事,时间误差不超过130年—人人都会死。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但是万物已经通过数十万年进化形成了一套自我延续的方法,为什么要破坏它呢?虽然,如果真有长生不老药,我不介意尝尝味道[lol]。
P.S. 我想过几种预言能力,但是还是最倾心于股票和彩票信息。因为这个来钱快,而且不用对他人、社会或人类承担什么责任,不用为了救人于危难,而自费飞到美国。但是反过来想,股票、彩票以及依靠它们生存的人,对于全社会而言,是不是也是可有可无呢?尤其是那些把资产随意组合一下,改变几个数字,就获得天价报酬而且带给全世界这么多麻烦的投资银行家们,对人类又有什么价值呢。
2009/05/03, 00:17
刚看完《南京!南京!》,很沉重,但又不知“重”点在哪。虽然影片再现了很多屠杀、强奸场景,但可能是黑白影像弱化了血腥的缘故,我没有被激怒而大呼“东京大屠杀”。片中日军“角川”的一点点人性和一些日本兵的怯懦,让他们呈现出了“人”的一面,而不全是“兽”,更让需要简单目标的仇恨没有了箭靶。《南京!南京!》从南京沦陷那一刻就带给我不断的伤痛,和后面的消极自保却不断被凌辱相比,我更喜欢开头陆剑雄等人伏击日寇的片段,纵然是死,也应当是战死。可能我一直不敢面对的伤疤就在于此,不在于死亡多少,而在于是像斗士一样战败,还是像绵羊一样被宰割。尤其当安全区需要送几十个妇女给日寇,以她们的贞操来换取“安全”区的安全……此等耻辱绝不是杀几个日本鬼子所能抹掉的。
陆川应该算是大陆知名导演中最具诗人气质的,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解构。这种题材,这种拍法,事先没有谁能保证票房,以及政治上的风险。他就敢这么作,哪怕付出生命。陆川也有点像摇滚歌手,《南京!南京!》与其说是故事片,不如说是纪录片。整个摄像和剪辑带着原始的粗糙,陆川可能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但一边拍摄,一边修改剧本,甚至到了后期剪辑阶段都还在调整叙事结构,导致很多情节前后无法呼应,剧情十分跳跃。陆剑雄和安全区有什么关系?安全区难民营的人员之间的关联甚至比他们与日寇的关联还少。如果要说男主角,从出场次数和贯穿情节来说,可能只有“角川”算是。一些细节也处理的不太好,例如唐夫人怀孕,第一次摸肚子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但是后面又表现了多次,浪费胶片。有些场景的节奏还可以再快一些。所以看待《南京!南京!》,不应当像看《疯狂赛车》那样去过于在意技术上的细节,而应该像听摇滚乐那样,从整个意境上感受。但是有些细节却不得不注意,就是影片给了大量群众演员脸部特写,使得该片绝不是几个大腕的合影,而是几十数百人的群像。这种方法很像以色列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表现方式,它让观者去认识每一个逝者,知道他们也曾经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7、8张活生生的脸的效果,绝对强过一个带有7、8个零的冷冰冰的数字。还有一些反映历史的细节,例如难民领床位牌号时的小市民表现,其实与剧情主线没有什么关联,但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很有帮助。
从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说,陆川的叙事不太成功,不过比《可可西里》已经进步了很多。但是如果从思考的角度来说,《南京!南京!》却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陆川很大程度上是在“记录”整个大屠杀的经过,而非演绎。没有了成熟“故事”的限制,观众更能以一个代入者的角度亲历那场悲剧,思考的空间相当大。《南京!南京!》是一个半成品,它想告诉观众一些观点,但大部分时候只是将历史活生生的展现在你面前,结论要观众反复咀嚼那一堆苦至极处的药片之后自己得出。在被好莱坞式商业大片扫荡多年的中国影坛,这相当冒险。不过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伟大,这种悲剧作品就应当常有,人们也应当有相当之承受力去反省历史中的悲剧。
略微欣慰的是,陆川没有特意表现汉奸,没有进一步刺激我的神经。可能历史上当时当地的汉奸还没有怎么出现。影片中除了一个没有怎么着墨的手拿喇叭的翻译官,另一个曾经出卖同胞的就是范伟扮演的拉贝助手唐先生。虽然我理解他为解救家人的迫切,但依然无法原谅他对那些伤兵的伤害。后来他的女儿被日寇扔下了大楼,小姨被日寇凌辱最后被枪杀,我没有报复的快感,只是感叹,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破之时,任何企图自保的人都很难如愿。唐先生后来似乎也明白了这点,以自己换取了拉贝佣人的生命,在被枪决时,第一次面对日本兵昂起了头。顺便说一下,范伟的转型表演很成功,比葛优扮演的厉帝强。
对于角川,我不知道当时的日本兵真的有如此的心理,因为日本兵投降、甚至加入“反法西斯联盟”的凤毛麟角。战争对人性是有所摧残,但对于当时的战胜者来说,很难会思考战争的意义,或许会有些许不忍,但因为没有触及到自己的同胞,自己不会有切身之痛,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更多的体现在人变成兽甚至魔,而不是对战争的反思。如果我的常识没有错误的话,日军中的厌战情绪是在经历长期战争,己方大量死伤之后才出现的,而不是战争开始的第一年,日军又在一路胜利的路途上。为了促成角川的反思,陆川设置了给予角川第一次让之无法忘怀的百合子这个形象,她后来死去了,还有一个和百合子很像的妓女小江,就在角川的面前被他的同袍凌辱,最后死去。这些也许给了角川很大的触动,导致他发出“活是不是比死更痛苦”的感慨后自杀。从现实来说,日本民众现在没有真切的反思战争,除了美国错误的庇护之外,战火没有在日本本土蔓延可能也是一个因素,他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只抱怨被原子弹轰炸和被占领的屈辱。原子弹发明的时间,如果再晚2年,可能对日本人真的是福。
生死之城
刚才洗澡的时候还在想着陆川贯穿始终的到底是什么,回到电影的英文名称,我终于明白了–生死之城。那么多人,在屠城的那些日子里,能做的就是如何选择生死。大部分人选择生,从一开始国民党兵的溃逃,陆剑雄等人伏击日寇失败后的投降,到唐先生向日本人出卖伤兵,安全区被迫与日本人的“合作”和忍让;有的人帮助别人选择生,安全区工作人员与日寇的抗争,数十位妇女“自愿”充当慰安妇,姜老师舍身搭救被押上汽车的群众,唐先生把走的机会留给了拉贝的佣人……他们在帮别人选择“生”的同时,将“死”留给了自己,因为在生死之城中,生的机会十分有限,别人多一份生,自己就多一份死。在政府逃离,军队溃败,城市陷落之时,普通人只能用这些代价高昂的手段,换得一点点生的空间。这就是陆川想要表达的–中国人的“自救”,而不是一味等待别人(拉贝)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