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印象(二)
6月5日
5点就醒了,这个时候已经是国内10点了,是该醒了。早早洗漱,吃早餐,早餐十分一般,种类不是很多,然后打的去了公司。沿途所见,多是多层建筑,很少看到高楼大厦,楼房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色,方方正正,让我想起深圳的城中村。整体感觉比较淳朴,和中国的小镇比较像。不过绿化还不错,和深圳差不多。有一座新桥正在修建,也有其它工地,这点让人感觉城市在发展。
公司所在地是一个高科技公司聚集区,建筑比较现代,也有几个工地,正在修建新大楼。有中国劳工在工地工作。公司里面墙上、走廊里摆了不少艺术品,看起来比我们家艺术气息浓多了。
同事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训和会议,日程安排的很满,所以上班这几天就没有什么可以讲给大家的,只能说一下总体印象。
还在国内的时候,Sissi对我几次警告,不准到处乱跑,因为在国内看到的有关以色列的新闻都是人肉炸弹、巴以冲突、坦克、士兵,香港机场的见闻似乎也能作为这一印象的注脚。但是,遗憾的是,在特拉维夫的头几天,不要说士兵,连警察我都没有看到,十分平和的一个城市,至少从表面上,比北京安全多了(北京街头有N多的警察、武警、解放军)。如果没有人说,根本就不知道以色列还有战乱这回事。略微特殊的地方可能是,一些酒店、停车场、公司的保安都配有手枪,有的还有金属探测器,不过每个地方数量都不多,我们酒店我猜就2个配枪保安。
特拉维夫的治安很好,小偷很少,不过据同事说,也有人敲车窗偷东西。但是所有人都把手机、手枪别在背后,手枪还没有扣起来,放在国内,随便一个三流没啥技术含量的小毛贼都能摸走。只要看到这些,就知道比深圳和很多国内城市强百倍了,我们在国内连包都要背在前面,“背包”都成了“抱包”。飞机上遇到的日本人和公司的同事对于特拉维夫的安全的评论基本是“很安全,比美国强多了”,我的评论则是“比广东强多了”。我给一个以色列同事讲述深圳的治安,他十分惊讶,他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十分安全的地方,不相信居然有黑社会,不知道我是不是给祖国“抹黑”了,呵呵。不过,我也讲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他,也算传播了我们中华文化。
在以色列比较麻烦的就是坐飞机,安检十分严格,以色列人也不例外,前面以及后面的描述都可以给个概括。所以很多人愿意坐其他航空公司的飞机从欧洲转机,以避过安检。不过严格的安检的好处是,不用担心任何危险,什么炸弹、劫机,概率趋近于0,而且所有以色列航空的飞机都装有反导弹系统,间接享受了一下国家领导人的待遇。以色列安检人员还是很有礼貌,至少比国内的政府机关人员有礼貌,微笑、“Sir”、“sorry”、“thank you”全部是标配,看到我比较紧张,不停的劝我“relex”(放松)。经过几次乘坐以色列EL-AL航空,我对于以色列的安检已经比较适应,“恐怖”降级为了“麻烦”,早上少睡几个小时还是比较痛苦的,然后就是要事先准备好一些材料,例如邀请函、酒店预定证明等等。公司也会为我准备安全卡,就是事先把我的资料输入机场安全系统,证明我是公司的雇员,这样过安检的时候会容易一些。
以色列有一个让我很失望的地方,人普遍偏胖,不管男的、女的。本来以色列MM脸都很小,轮廓清晰,眼睛又大,8成以上都是美女级,随便挑一个都超过亚姐、港姐、中华小姐,但是偏偏身材严重超标,而且是橄榄形的。大凡身材好些的,都是十分年轻(例如公司IT部的几个MM,呵呵),还没有被垃圾食品严重毒害的。以色列有自己的地方小吃,但街上大部分快餐店都是卖蛋糕和三文治,被美国害的。难道上帝十分眷顾它的子民,给了他们天使的面孔,又送了天使的身材?!公司食堂还不错,有很多煮的蔬菜,食物种类很多,看起来和中国食堂差不多(包括看到后的食欲),甚至还有米饭,这个尤其让我欣喜若狂。但出了公司,就没有这个口福了。
以色列的轿车95%以上是A型车和微型车,B型车数量很少。轿车种类比较多,中国常见的外国品牌这里都有,其中比例最大的是日本车,尤其是马自达3,简直是卖疯了,坐在的士里,几乎每一分钟就有一辆马3从眼前闪过。德国车数量不多,奔驰、宝马数量尤其少,我在以色列一周内见到的数量不超过10。问同事原因,日本车在以色列质量还比较稳定,尤其是零配件、维修费用低廉,德国车质量很好,但是售后费用太昂贵。以色列人买车还是比较讲究经济实惠,虽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买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豪华车。
以色列的的士90%以上是斯柯达,的士司机对它赞不绝口,其次是奔驰,偶尔会有雪铁龙出现,我再也没有看到第4类了。以色列的士司机有个“优点”,开着窗户开空调,哈哈,真是太体贴人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美国人撑腰,不愁没有石油。
以色列的士司机有时会讲价不打表,同事提醒如果不知道应该多少钱就还是打表。我只遇到一个司机问我30 SHEQ行不行,被我拒绝了,但最后打表下来31.x SHEQ,还是讲价划算,呵呵。
通过酒店叫的士,要加收ISL3.50。
以色列的司机相对于国内而言,对行人和其他司机还是比较有礼貌,在车不是太多的时候,会让一下,也很少看到因为不耐烦闪灯或按喇叭,不过和英国相比还是差了些。我也看到过一次车上的人往外乱扔杂物。
以色列的高速公路好像基本不收费,除了机场那一段,其余时间,我坐的士或者旅游大巴走过几次高速,都没有看到收费站。中国的高速公路什么时候也和“国际”接轨啊?!公司同事开的马3是公司给配的,所有费用公司出,匈牙利的一个同事也是公司报销相关费用,faint,我和他们也是同样的职位,咋就没有这个待遇。
以色列周日至周四工作,周五、周六休息。我问同事,上帝不是说第7天必须休息吗?他笑着解释,以色列人认为周日是第一天。圣经旧约是犹太人写的,真不好说以色列人的解释是错误的。
在以色列比较高兴的事情是,每次有人问我从哪里来,都会首先问“are you from China”或者“are you Chinese”,而不像其他一些国家首先问“are you from Japan”,这让我暗爽了很久。后来问同事,是不是中国在以色列比日本有名?得到肯定的回答,但为什么中国更有名一些,就没有找到答案了。
以色列有很多中国商品,到以色列的第一天,的士司机就告诉我了。但可惜的是,特拉维夫的商业系统不太发达,几乎就没有看到商场,更没有办法去见识一下。
我原来以为我住的酒店在特拉维夫市(Tel Aviv),周一下班打车的时候,司机郑重的告诉我,我住的酒店是在另外一个城市—Ramat Gan,吓了我一大跳。就好像我们明明住在深圳,司机却说“你们实际住在广州”。问了半天,原来Ramat Gan和Tel Aviv只隔了一条马路而已,2路两侧根本看不出是2个城市,没有什么郊区过渡。按照严格意义的行政区分,特拉维夫和Ramat Gan是2个城市,但隔着这么近,一般人也习惯性的把Ramat Gan称为特拉维夫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在特拉维夫还有另外一个城市。这3个城市在初期建立的时候隔着没有这么近,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最终“相聚”在了马路两侧。他们也曾经讨论过彻底融合,但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市政官员的安排等,最后不了了之。让我想到了中国的政府机构精简…..
在特拉维夫机场的兑换店换SHEQ要收手续费,在外面的小店里换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