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一日游(三)

出了教堂,一清点,少了3个人,包括我们一个同事。大叔抱歉了一句,“对不起,我没有义务去找人,我必须保证大部分人的时间。”就带着大家顺着胡同往下一个景点走了。我赶紧返回,找到同事飞身追赶,在沿途小贩的指引下,追上了大队伍。途中还听到小朋友大声呼喊“China,China”。





这里看标识好像是大卫王的陵墓,但是怎么会这么小呢?进去参观必须戴个小帽子。



从老城内出来。

上车,导游把我们带到了大屠杀纪念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原以为今天的行程主要是参观古迹。虽然我不反对了解犹太人被大屠杀的历史,而且我看也过很多相关的电影、电视和文章,不过这显然不在我的计划之外。不过,导游大叔说了,这里是一定要参观的,因为历史不能忘记。

纪念馆内不准拍照,我只能依靠记忆描述一下我的感受。

按照纪念馆外的描述,这个纪念馆是为了回忆和纪念在大屠杀中死去的犹太人。

纪念馆主体是一个长条,横截面呈锥形,一条长廊贯通整个纪念馆,长廊左右有很多展厅。一进入纪念馆,面前的墙上正在放电影,电影里就是房子的一面墙,观众就像坐在车上一样向前移动,房子的窗户也不断的消失和出现,我们通过房子的窗户看到了里面生活的人群,有打招呼的青年男女,有在餐馆就餐的夫妻,有在剧院演奏的乐队……,我猜,这就是在大屠杀之前,犹太人曾经度过的普通生活。

沿着长廊前行进入展厅,大部分展厅展示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围绕着一个内容,回忆那些被屠杀的普普通通的犹太人。展厅里面有很多遇难者的饰物、日记、照片,旁边写着这些东西的主人以及遇害的时间。有一篇日记让我印象深刻,“我长大后,希望拥有一双翅膀,带我去看全世界……”开始我还以为是哪个诗人写的,一看末尾,是一个小男孩在集中营写的日记,小男孩1944年就离开了人世,当时才14岁……

展厅里有一段从集中营里拆下来的铁轨,无数犹太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了死亡。

在展厅间穿梭,看着那些饰物、相片、日记,你似乎能触摸到他们,了解他们曾经的生活,似乎这些人还活在你的周围,但分明,他们已经逝去了很久……

在一间展厅内,空荡荡的,四周全是书架,书摆满了约六成的空间,书里面记载的全是遇难犹太人的姓名,一本书可以写多少个名字,这么多书又是多少人哪。一瞬间,前面的活生生的个体都变成了密密麻麻的人群、密密麻麻的死亡符号。展厅里放着音乐,平静的哀伤,但没有仇恨。

走到这里,我已经要失去控制了。但偏偏我又进了最后一间展厅,说是展厅,可能叫“缅怀室”更合适。屋内光线幽暗,正中有一个大石凳,墙壁上闪现一行行文字,音乐在空气中撒下浓列的哀伤,我又记起了那个14岁小男孩的心愿“我长大后,希望拥有一双翅膀,带我去看全世界……”

长廊末段是开阔的山谷,迎面而来的凉风帮我将眼泪压在了眼眶。我在这里一直站到眼眶被吹干为止。

纪念馆区还有几栋建筑,但我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门口也没有英文标识和说明,这是耶路撒冷普遍的一个缺陷。不过这些建筑修建的都十分漂亮,一栋内部黑黢黢的,只有2盏灯,像是长明灯。

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正如它的标牌所示的,是为了纪念和追忆丧生在纳粹屠刀下的几百万犹太人,纪念馆内的展品全都是表现这个主题,从正门开始参观或者从出口开始参观都没有什么区别,电影、图片、文字、实物、音乐等多媒体运用得也十分娴熟,这些多媒体对参观者的情绪调动也十分有力,参观者很容易就陷入了纪念馆所希望的情景当中。看完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多媒体效果,就不会惊叹于中国现代话剧《琥珀》里的多媒体运用了。在纪念馆内行走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还有许许多多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们在这类纪念馆里,如果也能学习以色列人的做法,对于教育国人、揭露日本鬼子的暴行和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有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是,从头走到尾,纪念馆所传达的气氛都是悲伤,没有仇恨,因为仇恨不能解决问题。展物多是遇难犹太人的遗物,涉及到的德国部分,也基本是纳粹,很少涉及到普通德国群众。但我觉得有一点缺憾的是,纪念馆成功的渲染了悲伤的气氛,但没有指出悲剧的根源。把纳粹作为根源本身就不符合事实,也无力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纪念馆在“纪念”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参观者“思考”。当人们过多陷于悲伤而不思考悲剧的根源的时候,由悲伤产生的愤怒就会指向现代德国,这无助于防止历史的重演。犹太人需要思考一下大屠杀的社会历史背景、犹太人自身在其历史上所犯的错误、以及犹太人在大屠杀中的表现,这种思考十分痛苦,犹如剜肉刮骨,但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白悲剧的根源进而防止它的发生(以色列建国应该是反思的结果之一)。


all photo by Canon A8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