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生死之城

刚看完《南京!南京!》,很沉重,但又不知“重”点在哪。虽然影片再现了很多屠杀、强奸场景,但可能是黑白影像弱化了血腥的缘故,我没有被激怒而大呼“东京大屠杀”。片中日军“角川”的一点点人性和一些日本兵的怯懦,让他们呈现出了“人”的一面,而不全是“兽”,更让需要简单目标的仇恨没有了箭靶。《南京!南京!》从南京沦陷那一刻就带给我不断的伤痛,和后面的消极自保却不断被凌辱相比,我更喜欢开头陆剑雄等人伏击日寇的片段,纵然是死,也应当是战死。可能我一直不敢面对的伤疤就在于此,不在于死亡多少,而在于是像斗士一样战败,还是像绵羊一样被宰割。尤其当安全区需要送几十个妇女给日寇,以她们的贞操来换取“安全”区的安全……此等耻辱绝不是杀几个日本鬼子所能抹掉的。

陆川应该算是大陆知名导演中最具诗人气质的,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解构。这种题材,这种拍法,事先没有谁能保证票房,以及政治上的风险。他就敢这么作,哪怕付出生命。陆川也有点像摇滚歌手,《南京!南京!》与其说是故事片,不如说是纪录片。整个摄像和剪辑带着原始的粗糙,陆川可能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但一边拍摄,一边修改剧本,甚至到了后期剪辑阶段都还在调整叙事结构,导致很多情节前后无法呼应,剧情十分跳跃。陆剑雄和安全区有什么关系?安全区难民营的人员之间的关联甚至比他们与日寇的关联还少。如果要说男主角,从出场次数和贯穿情节来说,可能只有“角川”算是。一些细节也处理的不太好,例如唐夫人怀孕,第一次摸肚子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但是后面又表现了多次,浪费胶片。有些场景的节奏还可以再快一些。所以看待《南京!南京!》,不应当像看《疯狂赛车》那样去过于在意技术上的细节,而应该像听摇滚乐那样,从整个意境上感受。但是有些细节却不得不注意,就是影片给了大量群众演员脸部特写,使得该片绝不是几个大腕的合影,而是几十数百人的群像。这种方法很像以色列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表现方式,它让观者去认识每一个逝者,知道他们也曾经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7、8张活生生的脸的效果,绝对强过一个带有7、8个零的冷冰冰的数字。还有一些反映历史的细节,例如难民领床位牌号时的小市民表现,其实与剧情主线没有什么关联,但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很有帮助。

从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说,陆川的叙事不太成功,不过比《可可西里》已经进步了很多。但是如果从思考的角度来说,《南京!南京!》却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陆川很大程度上是在“记录”整个大屠杀的经过,而非演绎。没有了成熟“故事”的限制,观众更能以一个代入者的角度亲历那场悲剧,思考的空间相当大。《南京!南京!》是一个半成品,它想告诉观众一些观点,但大部分时候只是将历史活生生的展现在你面前,结论要观众反复咀嚼那一堆苦至极处的药片之后自己得出。在被好莱坞式商业大片扫荡多年的中国影坛,这相当冒险。不过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伟大,这种悲剧作品就应当常有,人们也应当有相当之承受力去反省历史中的悲剧。

略微欣慰的是,陆川没有特意表现汉奸,没有进一步刺激我的神经。可能历史上当时当地的汉奸还没有怎么出现。影片中除了一个没有怎么着墨的手拿喇叭的翻译官,另一个曾经出卖同胞的就是范伟扮演的拉贝助手唐先生。虽然我理解他为解救家人的迫切,但依然无法原谅他对那些伤兵的伤害。后来他的女儿被日寇扔下了大楼,小姨被日寇凌辱最后被枪杀,我没有报复的快感,只是感叹,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破之时,任何企图自保的人都很难如愿。唐先生后来似乎也明白了这点,以自己换取了拉贝佣人的生命,在被枪决时,第一次面对日本兵昂起了头。顺便说一下,范伟的转型表演很成功,比葛优扮演的厉帝强。

对于角川,我不知道当时的日本兵真的有如此的心理,因为日本兵投降、甚至加入“反法西斯联盟”的凤毛麟角。战争对人性是有所摧残,但对于当时的战胜者来说,很难会思考战争的意义,或许会有些许不忍,但因为没有触及到自己的同胞,自己不会有切身之痛,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更多的体现在人变成兽甚至魔,而不是对战争的反思。如果我的常识没有错误的话,日军中的厌战情绪是在经历长期战争,己方大量死伤之后才出现的,而不是战争开始的第一年,日军又在一路胜利的路途上。为了促成角川的反思,陆川设置了给予角川第一次让之无法忘怀的百合子这个形象,她后来死去了,还有一个和百合子很像的妓女小江,就在角川的面前被他的同袍凌辱,最后死去。这些也许给了角川很大的触动,导致他发出“活是不是比死更痛苦”的感慨后自杀。从现实来说,日本民众现在没有真切的反思战争,除了美国错误的庇护之外,战火没有在日本本土蔓延可能也是一个因素,他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只抱怨被原子弹轰炸和被占领的屈辱。原子弹发明的时间,如果再晚2年,可能对日本人真的是福。

生死之城

刚才洗澡的时候还在想着陆川贯穿始终的到底是什么,回到电影的英文名称,我终于明白了–生死之城。那么多人,在屠城的那些日子里,能做的就是如何选择生死。大部分人选择生,从一开始国民党兵的溃逃,陆剑雄等人伏击日寇失败后的投降,到唐先生向日本人出卖伤兵,安全区被迫与日本人的“合作”和忍让;有的人帮助别人选择生,安全区工作人员与日寇的抗争,数十位妇女“自愿”充当慰安妇,姜老师舍身搭救被押上汽车的群众,唐先生把走的机会留给了拉贝的佣人……他们在帮别人选择“生”的同时,将“死”留给了自己,因为在生死之城中,生的机会十分有限,别人多一份生,自己就多一份死。在政府逃离,军队溃败,城市陷落之时,普通人只能用这些代价高昂的手段,换得一点点生的空间。这就是陆川想要表达的–中国人的“自救”,而不是一味等待别人(拉贝)的救赎。

2 Comments

  1. 翦水双瞳 says:

    为了肚子里的宝宝,我忍痛割爱放弃了去看这部影片,我怕受的刺激太大!因为我只是看主创人员采访,就已经哭得不成样子了

  2. 小飞妈 says:

    写的真好,我也刚看完这部影片,也想写点什么,总是找不到切入点,你把我的感觉完全表达出来了,才发现,和你比起来,我的积累还是少了点。
    一直关注你们幸福的一家呢,只是一直留言有问题,今天不能再潜水了,冒个泡了。

Leave a Reply